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前,韩国的经济状况与目前的中国相类似,但16天的赛事,却奇迹般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汉城奥运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汉城经验能给中国多少启示?
神话般的16天
现在的韩国人一提起20年前的那16天,都神情陶醉,像在谈论一个神话。
堵车是汉城为人所诟病的缺陷,能克服吗?当时,单双号执行了一年多也不见成效。然而临近奥运会,几乎在一夜之间,道路畅通得“连警察都不用管”了。汉城的车流量一天缩减了23.5万辆。
这种突变并不只是表现在交通上。“高丽时间”是历史上西方人为讽刺韩国人不守时给起的绰号。奥运会中,韩国人风格陡变,安排比赛严谨准确、有条不紊,正点开赛率达到97.20%,突破了奥运史上的纪录,有外国记者惊呼,干这一切的是韩国人还是德国人?
韩国人酷爱吃狗肉,而在西方人看来,这太残忍,难以接受。为了国家形象,汉城人齐刷刷戒了16天狗肉补身汤。
由于在田径项目上韩国人几乎没有夺金点,体育场观战的人稀稀拉拉。萨马兰奇先生看了直摇头。“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办好奥运会”,组委会向汉城市民们提出了号召。第二天,田径场爆满,虽然这些观众提不起兴致也不甚懂得其中奥妙,但大家还是坐在那里礼貌地鼓掌助威。
那时在汉城一个市民在路上发现了一张废纸,会主动弯腰把它捡起来。
当外国人问路的时候,市民会微笑着打招呼、指路,然后等在那里,目送客人的背影离去。如果他走错了,韩国人会追上去告诉他正确的方向。
据《朝鲜日报》报道,汉城的小偷在奥运会前一起开了个会说,这段时间为了国家的荣誉,我们放假吧!奥运会期间汉城的犯罪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一次前途未卜的冒险
虽然今天在首尔,几乎听到所有的韩国人都赞美汉城奥运会是“神的作品”,是韩国全体国民的杰作,但在政府拍板申办前后,人们却普遍对奥运会不感兴趣,反承办的游行席卷全国。
在申办奥运会的时候,韩国经济刚刚复苏,政治动荡、军事独裁,4年换了3任总统,韩国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示威游行之中。而且当时奥运会是强国的午餐,需要倒贴钱,很多国家举办奥运会后是拖垮了GDP、拖出了赤字,百姓负担很重。
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政治动荡、国际形象不佳的国家,它能申办?
朴钟圭是当时韩国奥委会主席,他力促总统进行这次“冒险”。他进言,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日本的经济水平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只不过884美元。通过奥运会,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战败国日本。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崛起,该国还借此机会,创造了在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立足于发达国家行列的条件。“我们一定要创造这样一种机会,让韩国国民感到自己和发达国家的人民肩并肩、平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然而,大学生、白领、工人反对承办奥运会的游行却一浪接着一浪。大家认为,反对承办奥运会就是反军政府,就是支持民主。
1987年韩国客机爆炸,200多名韩国乘客全部遇难,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外国记者不断质疑韩国的承办能力,要求将奥运会,转移到其他国家举办。
在汉城奥运会之前,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也进行了抵制,这成为奥运史上最难堪的两届奥运会。
促成两大阵营的和解,是汉城申办奥运会最大的砝码。但在如此形势下,韩国能做到吗?
“太不容易了!”时任体育部部长的李世基回忆道。由于韩国当时跟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外交关系,只能抓住体育领域里的一切机会进行沟通。他记不清他有多少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经过努力,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悉数出席了汉城奥运会,重新完成了奥运大家庭的大团圆。当年有160个国家派代表团来到汉城,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奥运会。
汉城没有局外人
1987年11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大名鼎鼎的反对党领袖金大中、金泳三、金钟泌和萨马兰奇坐在一起。
“我理解你们在政治上反对军事独裁,但奥运会对国家和民族意义重大。韩国国际地位提升了,对每一个韩国人都有好处。”面对为此疲惫奔波的萨翁,“三金”被说服。他们在奥运会问题上与执政当局达成了一致。韩国国内政局开始步入稳定。
部分佛教徒是反对承办奥运会的力量之一。
为了说服这些宗教人士,汉城奥组委主席朴世直利用节假日走访其主要领导人,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奥运精神应该超越所有的政治理念、人种和宗教,没有尊重就没有和谐。在他不断努力下,许多人转变了态度。“到后来,形成了各宗教团体团结一致,共襄奥运的局面。”
韩国奥委会还提出了一个目标:发动每一个韩国民众,减少局外人,冲破贫富和贵贱的壁垒。
但这个口号提出来容易,实行起来却需要勇气和智慧。在举行火炬传递的地方,韩国组委会特地邀请了司机、清洁工、农民、矿工等参加会议,而且还邀请了一些老寿星。朴世直还亲自陪着汉城的出租车司机和他们的家属参观奥运会场馆,力争让人们感到,奥运会并不只是特殊阶层所享有的,而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事情。
开幕式的赠券少得可怜。奥组委除了将免费入场券留给总统夫妇和三部要员外,都给了模范市民。模范市民有清洁工、矿工、护士、公共汽车售票员、渔民、邮递员、预备役军人、农民、教师、孝子孝女等。
汉城效应
汉城奥运会的口号是“世界走向汉城,汉城走向世界”。这一年,15740名记者来到汉城采访,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运动员人数。85个国家的160家电视台转播了奥运会实况,转播时间总计9200小时。
电视镜头下的汉城惊艳世界,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简直像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在1988年后的5年内,韩国与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一跃跨上世界政治舞台。
据奥运会后的一次民意调查,87%的韩国人认为奥运会让自己感到自豪,56%的人认为,它推进了韩国的民主化进程。
这就是汉城效应:历史积淀的家国情结被奥运会激发出来,再融入韩国人的血液中,延续下去。“所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只有韩国的普通百姓将自己的金银财产捐给国家,摆出了与国家同进退的姿态。”朴世直先生说,“奥运会带给韩国人的是一种国、民一体的动员,大家坚信,只要把每一个家庭的东西聚在一起就能帮助国家渡过任何难关。”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