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从2003年开始,在行政村或者大的自然村中大力建设五保村,探索五保户村级集中供养新模式,既解决了乡镇集中供养投入大、入住率低、农村分散供养不易管理的难题,又促进了农村生育和养老观念的改变,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五保村给农村孤寡老人一个幸福的家

    贺州市五保户村级集中供养,即五保老人达到10人以上的自然村,就可以在村屯附近或者村屯里建设一个五保村,五保村按照每人一房一厨一卫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将其建成有水、有电、有沼气、有公厕、有文化娱乐设施、有庭院的“六有工程”,五保村囊括了五保老人住宿、吃饭、看病的方方面面。

    截至目前,贺州市共投入资金6500多万元,建成五保村730个,安置五保老人14648名,全市有81%的五保老人在五保村安度晚年。
分田到户以后,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但是在养老方面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农村出现了这样一部分困难户,他们虽然有田地,但是没有劳动能力,加之无儿无女或者女儿远嫁他乡,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五保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就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过去对农村五保户主要有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模式。集中供养即通过建立县、乡镇级敬老院来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这个办法投资量大,且远离五保老人的原住地,因为多数老人不愿背乡离土,入住率不高。分散供养即靠五保老人所在村采取社会统筹、社会捐助及政府补助方法解决五保户的供养问题,因为居住分散生活,保障很难落实,而且又给乡村干部的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村级集中供养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难题。一方面,五保老人在村里集中供养,“离家不离村、离户不离土”,符合老人们“落叶归根”的心理要求。另一方面,五保村建设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乡镇敬老院每个人要投入2万元左右,而五保村的每位老人只需投入6000余元,还便于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进行面对面的管理,符合福利社会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