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几年来,杨村镇党委为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
一、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
就我们杨村镇来说,全镇共19个行政村,县里在2006年确定了我镇杨村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截止目前,省、市、县级示范村和达标村已经达到8个。为了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使示范村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镇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首先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根据县委《关于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达标村建设标准》,明确了广大农村干部的职责和任务。其次是强班子、抓基地。去年镇党委抓住组织部鼓励政府工作人员到村任主干这一机遇,有3名机关干部分别被下派到东尧、北冶、寺润三村任第一支书,帮助村里开展新农村建设。在总结杨村新农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开展每年两次的农村两委干部述职述廉活动,保证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一是狠抓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了以五色土、饲料加工、丰茂蔬菜、圈舍养殖为主的种植、养殖、加工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二是狠抓了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党委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反复论证,决定将林业产业作为我镇的替代产业。在早已创建了“党员先锋林”、“五四青年林”、“三八妇女林”的基础上,去年又以“五色土”杂粮开发公司为依托,在杨庄村实施了“粮林间作”示范工程,发展林业基地140余亩,栽树1万株。并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杨村镇秀禾苗木种植、育苗基地。为全镇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村村通水泥路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基础上,杨村村投资450余万元建成了大型秸秆气化站,彻底解决了全村1000农户及驻地机关单位、学校的灶房燃煤问题,以气取暖问题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泉头、池下两村正在积极的进行筹备和建设。全镇完成户用沼气245户,广大群众用上了清洁、节约的能源。作为全省首家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投资800万元的杨村乡村干部学校今年七一前夕有望投入使用。我镇党委、政府又打算投资1200万元在杨村村建一所全县最大的寄宿制小学,建成后可供全镇所有的小学生就读。既很好的整合了教育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建成什么样子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这体现出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各地的人文、地理等条件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不一,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1、产业结构调整有困惑,农民增收难。新农村建设首要的任务是生产发展。生产什么,发展什么农民心里没底。政府引导农民调产,因为种种原因,也不使农民增收或增收不明显,使农民丧失了调产的积极性,时至今日,大多数农民仍然是手握1亩地,玉米换大米的种植格局,没有真正步入现代农业生产的轨道。
2、干群素质低,就业渠道窄紧。我县土地贫瘠,工业企业不发达,农民的生产方式是农忙种地农闲外出打工,土地很难形成集约经营。农民文化程度偏低,从杨村村的2000余个农民来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0%,小学文化程度占25%,多数农民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其它技能,就业范围不广,机会少,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近年来,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农业技术培训,也是形式多,务实少,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农民收入。
3、农民经济实力弱,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多数农民没有多少积累资金,在发展生产,调整结构上,又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有的农民想发展,又把希望寄托在银行贷款和政府扶持上,调产后能否增收农民吃不到定心丸,多数农民还是有求稳思想,不愿承担市场风险。
4、村集体经济薄弱,管理滞后。我镇19个行政村除6个煤矿村集体有可支配收入外,13个村集体无稳定收入和可支配的财力,靠的是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正常的公务活动,从村级管理来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里重大事项要一事一议,有煤矿村在支配上交利润上,村民多数同意分钱,不分就以种种理由上访告状或阻碍煤矿的正常生产。在村容改造上,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较多,有的村集体没有经济实力,政策上没有硬性的规章制度,村干部变动频繁没有形成团结战斗的合力,群众缺少集体观念,形成了村里乱修乱建,新旧散乱,村外新批地基没有统一规划,村干部变动频繁,工作没有连续性,造成整治矛盾重重,在公益事业上,农村税费取消之前,农民务工靠村集体义务工就能解决,农业税费取消之后,村里三提五统和义务工随之取消,村集体无收入,公益事业建设上困难重重。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集体与群众债权债务问题,现又没有政策切实加以解决,造成了群众心里不平衡,对村干部失去了信任,群众认为听话的吃了方便。群众思想散慢,三年一次的换届选举也造成了干部有短期的行为。
三、几点建议
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针对“三农”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不放松。杨村村新农村建设最成功的一条经验是三十年来,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战斗的结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村就确定了拆旧修新的村容改造工程,拿出了具体的规划,以公正的、过硬的作风,坚持不懈地抓到了今天,为杨村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新农村建设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杨村的经验说明,选任一支过硬的农村干部队伍,保持农村干部的相对稳定,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2、把握以市场作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农业发展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市场是根指挥棒,政府引导是关键,农民的热情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最难办的是生产发展,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经济收入低下,没有承担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在调产上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农业企业的力度,企业要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从而调动农民调产的热情,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保证农民增收。如我镇的丰茂蔬菜公司和东大河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和五色土基地的运作,就是通过倒租农民的土地,形成了集约化经营,从而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
3、坚持以提高干群素质,强化民主法制教育不放松。新农村建设需要有高素质的干部和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需要农民在思想意识形态上有大的升华。在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上干部要有能力、要公平、公正,村民要识大体、顾大局,明事理,懂法律,有集体主义思想。现代农民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淡薄,家庭意识多,公共意识少,享受意识强,吃苦意识差。新农村建设需要编制一个好的规划,规划的实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要涉及到群众的利益。这就需要各级部门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一是坚持做到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不图形式,要有成效;二是政府在资金上要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有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三是各职能部门要为农村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发展平台;四是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执法执纪部门要加大整治的力度,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
(作者单位为陵川县杨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