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小 平
深化环卫体制改革是城区近年来紧抓不放、不断探索的一项重点工作。从2007年3月首次以承包方式在系统内部转让环卫作业权,到今年11月以拍卖方式向社会公开出让作业经营权,城区环卫体制改革两次“大提速”,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一步,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向“晋城的品牌是环卫,环卫的品牌在晋城”目标持续迈进。深化环卫体制改革,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市环卫事业发展的“七大难题”,为营造全国一流市容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破解了体制不顺的难题。改革前,市区环境卫生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大街大巷由城区环卫局管,小街小巷由办事处管,过境公路由公路部门管,由于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导致推诿扯皮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城区将市区所有环卫作业任务统一纳入“大环卫”管理体系,实现了政令统一、步调一致,消除了推诿扯皮、各自为政,同时面向市场,积极拓宽发展空间,为环卫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搭建起平台。
破解了管干不分的难题。环卫工作“三分干,七分管”。但在过去,环卫部门不仅承担作业任务,也负责考核、监督和管理工作,既充当作业者的角色,又充当管理者的角色,还充当监督者的角色。这种管干不分、政企不分的机制,很难保障环境卫生质量。实施改革以来,城区环卫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只承担制定行业政策、业务管理和指导工作,一心一意当好“裁判”,将以前具体的作业任务剥离出来,完全交给专业公司去干。这种管干分离、责任明确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破解了覆盖不全的难题。由于作业力量不足等因素,过去城区环卫部门仅能服务二百多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随着20个环卫专业公司的组建,服务面积扩大到四百余万平方米,市区所有大街小巷统一并入了大环卫网络,形成“市区有环卫局,镇办有保洁公司,社区有保洁站,楼片有保洁组”的格局。为促进城乡环卫管理工作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城区加强对各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单位环卫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环卫网络向外延伸到城乡结合部,向内深入到居民住宅楼内,市区作业盲点越来越少,环卫网络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破解了机制不活的难题。环卫改革打破了原来的作业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政府对环卫作业大包大揽的做法,通过将环卫作业服务经营权向社会公开拍卖,实行了人员、经费、设备、任务、质量“五包责任制”。根据任务量大小等综合因素,公司负责人缴纳相应的风险抵押金。环卫部门对作业公司实行统一标准监管、统一标准考核、统一标准奖惩、统一标准核算。作业公司在满足合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大展拳脚,自主发展,推动环卫作业向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持续迈进。
破解了监管不力的难题。过去在环卫监督中,有些同志碍于情面,该重罚的,轻罚;该轻罚的,不罚;该批评的,轻描淡写说上几句,结果带来不好的影响。随着环卫监管工作的日益强化,城区专门制定了《晋城市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考核奖惩办法》和《晋城市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质量监督办法》,人手一份发给全体环卫职工,哪种情况该奖、奖多少,哪种情况该扣、扣多少,都有详细规定。城区以监理促进质量,靠监理优化质量,由环卫监理公司对作业公司监督检查,环卫局督查室对环卫监理公司和作业公司进行监督检查,城区政府环卫督查组对环卫监理公司的监理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内外相加,环环相扣,动真碰硬,毫不留情,有效杜绝了监管不严、执行不力的现象。
破解了投入不均的难题。长期以来,市区环卫投入一直没有形成机制,主要靠临时协调来争取。政府财政充足时,就增加一点投入;政府财政紧张时,就缩减一点投入,甚至有时被挤占、挪用,造成环卫设施设备不能及时补充更新,工资标准无法兑现等等,制约了环卫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改革,明确了政府每年的投入标准,确保了环卫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并建立起一套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环卫投入融资机制,有效保障了环境卫生事业这项惠民工程的健康发展。
破解了质量不优的难题。环卫改革打破了大锅饭,明确了各公司的责、权、利,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按劳取酬,奖勤罚懒,让能干的和干得好的多挣钱,让不能干的和干不好的少挣钱或者不挣钱,使广大环卫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作业质量得到明显优化,为营造一流人居环境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为城区环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