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同成长的晋城金融业

张炯玮

    岁月荏苒一甲子,沧海桑田六十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六十年间,在这片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次深刻的变化,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在经历了浴火重生般的坎坷之后,终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重新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笔者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从听到的、看到的晋城金融业走过的风雨历程中感受到了这些变化,把它记录下来,谨以此对为晋城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辈们表示敬意。

    一、伴随共和国一同成长

    纵观晋城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与新中国的成长脚步息息相关。正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晋城金融业在战火中重生,在改革中脱胎,在竞争中成长,在创新中壮大,一步一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幼稚走过沧桑,走向成熟。

    历史重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8年10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将冀南银行和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为华北银行,太岳区行改为太岳分行,在晋城设立了第四办事处和县支行。同年12月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晋城办事处和晋城县支行全并为中国人民银行晋城县支行,下设大阳、南村两个营业所,高平、沁水、陵川也在原机构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县支行。各县支行成立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部署下发行人民币,按照国家规定的比值,收兑过去在市面上流通的各种货币,并对95%以上的公营企业和机关团体实行了现金管理,同时取消了商业信用。对私营企业,由大力鼓励存款,推行转账结算,很快统一了货币,稳定了经济,金融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建国初期的近三十年间,晋城市金融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相对缓慢。1983年以前,晋城人民银行被定格在“多职能”画面,按照一切信用归国家的原则,充当着“信贷中心、现金中心和结算中心”的角色,承担着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的资金供应和货币监督任务。当时,银行异地电汇依托着邮局的电报进行解付,一笔简单的汇款往往要在路上辗转数日之久。虽然1979年在国务院作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决定后,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但是,全市金融业单一的体制、呆板的经营方式、狭窄的业务范围、简陋的服务网点及落后的服务手段等等,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到七十年代末,晋城县辖内只有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金融机构,164个营业网点零星分布在晋城、高平、阳城、陵川和沁水五县境内,约1020名从业人员简单地从事着传统的银行存贷、结算和现金业务。1978年底,全市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333.6万元,贷款余额为16192.3万元。

    二、迎来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期

    1985年4月,晋城市从原晋东南地区分设,实行市管县体制,自此晋城市金融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6月,人民银行晋城市分行成立,由此启动了全市金融改革向多类型、多层次格局的演变。同年8月,中国工商银行晋城市分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晋城市分行相继登台亮相。1988年1月,中国银行晋城市分行也应运而生。之后,我市人、工、农、建、中五大银行在各自的领域掀起了起伏跌宕的改革浪潮。一方面,人民银行进一步转换职能,朝着现代中央银行的方向渐行渐近;另一方面,各专业银行也开始积极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扩大业务范围、增加营业网点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把自己做大做强。从1983到1992年,短短的十年间,晋城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晋城金融的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

    三、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晋城金融业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并非一路坦途。1999年,因企业改制和经营环境恶化等因素,各金融机构面临着企业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尴尬和无奈,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对贷款的投放更加审慎,银行和企业之间陷入了“惜贷”、“畏贷”和企业贷款难的怪圈。在很长一段时间,各金融机构一面在政府和企业的诟病中度日如年,一面在苦苦寻找着摆脱困境、走出低迷的良策。2002年,煤炭价格持续暴涨,晋城经济开始复苏,晋城金融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又一春。当年,贷款呈现大投放之势,贷款增加额创建市以来的新高。2003年暴发的“非典”疫情,并没有使晋城金融的发展驻足。2004年,伴随着全国能源、原材料价格的飙升,晋城经济如虎添翼,晋城金融也顺风顺水。这一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通过对煤炭、煤转焦、电力、化工、冶铸、陶瓷、建材、丝麻、服装、饮品、农业等领域的投入,支持了“四大基地、八大产业”为主线的晋城经济发展。到年底,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14.85亿元,当年全市贷款增加56.83亿元,创下历年贷款增加额的历史纪录。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全市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金融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在全省均位居前列。

    四、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2009年,阳城县银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成立,一批主要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小型金融机构的设立,为全市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至此,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建国六十年来,晋城市的金融组织体系由起初只有人民银行的单一银行体制发展到今天的由人民银行调控,银监局监管,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社、保险、证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08年底,全市金融从业人员达6500余人,各类银行、保险、证券营业网点509家,到2009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5.82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1029.89亿元。金融机构的资金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都得到了显着提高。时至今日,当我们再走进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时,“现金区、非现金区、大户室、理财中心”等区域分明,井然有序,其优美的环境赏心悦目,服务的方式简便快捷,经营的业务日新月异,与过去意义上的储蓄所不可同日而语。

   (二)金融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市金融业支付系统、信用卡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日臻完善,一个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金融服务体系悄然形成,金融机构提供的各项金融服务已覆盖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金融服务领域的扩大和业务种类的增加,金融服务的创新措施层出不穷,各种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24小时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住房信贷、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新型服务种类和方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已不再陌生;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理财方式越来越走近、并影响着晋城人的生活;银联卡已成为晋城人出门的必备之物。到2009年6月底,全市共发行各类银行卡165多万张,布放ATM机145台,可以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678家,布放的POS机近1000台,银行卡交易金额连年增长,年均消费额近20亿元。同时,各种公司理财、金融咨询、代客买卖、代理收费、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在给市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丰富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服务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三)金融风险监管体系日臻完善。伴随着晋城金融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市的金融监管体系也基本形成。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由过去人民银行的一个部门行使监管职能到现在由专门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从一般的行政性金融管理,上升到对市场准入、业务运营、风险监控和市场退出的全面监管,监管的职能更加明晰,监管的方法更加科学,监管的内容更加具体,监督的强度更加频繁,监管队伍也更加成熟。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也使各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认识和处置能力大大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金融法制化建设的进程,金融行政监管手段的作用被逐步弱化,经济监管手段和法律监管手段的作用显着增强。一个依法管理、谨慎高效的地方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已经在我市有条不紊地运作,并维护着全市金融业的稳定运行。

   (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着。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取消了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业化信贷管理体制,金融调控也逐渐从直接调控转向了间接调控。特别是近几年来,市人民银行作为一方金融调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适时出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部门努力增加对农业信贷资金投入支持春耕生产的指导意见》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科学运用各种调控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递渠道,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监测和研究,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将发展金融业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投入,加大对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及再就业等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新的时代成就了辉煌的事业,经过建国六十年的发展,全国各行各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晋城市金融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经受住了一个个严峻的考验,实现了一步步的艰难跨越,成就了一项项辉煌业绩,勤劳勇敢的晋城人民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着更加绚烂的华章。回忆过去,甚感欣慰;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六十年正是一个甲子轮回,今天,我们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晋城金融业将与全市人民携手同行,去创造晋城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晋城市中心支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