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即为有特色的较小的城镇。从目前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来看,国家鼓励支持建设的“特色小镇”有两种类型: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文)所指的特色小镇。这类特色小镇一般为县城关镇以外的建制镇,主要特点是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二是浙江省模式的特色小镇。根据浙江的经济结构、地域产业关系,浙江版的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定义: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综观全国各地的实践和国家三部委的文件精神,我们认为,特色小镇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可以包括不同模式的探索。它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它不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完全是建制镇,而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功能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二)浙江特色小镇的特征和建设经验
浙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者,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所有特色小镇要求建设成为3A 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通过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使特色小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此确保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绿色、可持续。
二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浙江特色小镇以原有的“块状经济”为建设基础,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定位聚焦七大万亿新兴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实行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
三是规划建设严谨精美。浙江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立足自身资源实行嵌入式开发。小镇强化人文区位优势,在空间结构上强调“精而美”,建筑形态要求“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四是运作机制灵活务实。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浙江省对创建成功的特色小镇给予小镇建设50%的土地指标奖励,在财政上给予“三免两减半”的资金扶持,土地供给有奖有罚,财政扶持验后返还。
二、晋城市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建设是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不强、小城镇建设品位不高、发展方式粗放,资源供给紧缺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不仅可以完善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拓展新空间、集聚新人才、形成新产业,摆脱我市过去工业化和城镇化脱节的矛盾,还可以增加充足、体面的就业岗位,吸引周边农民到城镇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的有效举措。
(二)特色小镇建设是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
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受地形地貌与矿产资源的双重影响,我市产业和城市发展正面临发展瓶颈。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张、投资增加、规模扩大带动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特色小镇建设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产业生态圈,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力布局综合效益。能够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特色产业,既能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推进晋城特色小镇建设,能充分利用晋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培育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并产生示范效应,推动我市空间布局优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特色小镇建设是聚集高端要素、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传统的资源优势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由于管理粗放、生产链条短、产品层级低等问题,效益逐渐下滑,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大幅衰减,亟待集聚新的发展动力。
从特色小镇的规划定位上来看,就是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促进创业创新的开放共享的巨型众创空间。通过对我市特色小镇的打造,不仅能推进与我市特色产业相关的创新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中介等入驻特色小镇,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种类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在小镇集聚;还可以激发内在的创业创新动力,打造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更好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
(四)特色小镇建设是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凝聚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
从目前我市产业发展整体情况来看,虽然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但区域特色比较鲜明,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经济板块。在这些产业集中地,有不少各具特色、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乡镇,已经具备了发展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
通过对我市特色小镇的打造,能够进一步挖掘整合各区域的特色优势资源,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的复合产业集群。摆脱过去传统产业布局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的“产业雷同”现象,同时又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与文化传统、社区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彰显晋城产业特色、突显人文底蕴、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三、晋城市建设特色小镇的基本思路及目标定位
(一)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人口集聚为基础,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强化改革创新支撑、精准政策扶持,注重特色打造、示范引领,坚持集聚发展、差异发展。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支点,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园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努力建设一批自然生态优美、产业特色鲜明、规划严谨科学、运作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使其逐步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载体。
(二)创建目标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到2020年,全市创建国家重点特色小镇5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10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15个左右。在全市创建3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一是加快国家级特色小镇润城镇的建设,充分对接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市政府牵头以沁河流域古堡建筑为依托,积极申报建设沁河流域古堡文化创意省级开发区,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古堡重镇。在神农、巴公申报成功后,继续支持马村、大阳、北留、嘉丰、端氏等重点镇积极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
二是把拟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单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推荐一批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名单,指导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建设单位做好规划设计,协调推进项目投资建设。力争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都要有2-3个省级特色小镇。
三是制定出台我市《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方案》,培育创建市级特色小镇。明确全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目标、扶持政策和协调推进机制,通过3-5年的扶持培育,除积极培育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特色小镇外,再培育创建15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使全市特色小镇总数达到30个左右,加快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特色小镇梯度培育、上下联动、滚动推进的培育创建格局。
(三)定位布局
结合我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特征,挖掘特色,找准定位。通过引导、培育、推动、发展,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类特色小镇。
新兴产业小镇:加快培育具有较好基础的光机电、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高新科技产业,与当地文化旅游相互融合,打造以智造为引领、以创意生活为核心、以休闲旅游为目的的特色小镇。比如,依托装备制造业,可打造巴公、马村工业博览小镇;依托生物及医药业,可打造兰花医药健康小镇等。
经典产业小镇:立足于现有坚实厚重的传统产业基础,选择以工业为主导、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小镇,以创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引领规划建设一批经典产业小镇。比如:泽州南村铸造小镇,阳城安阳陶瓷小镇,阳城八甲口纺织小镇、陵川六泉中药材小镇等。
历史文化小镇:通过挖掘区域内历代名人人文资源,突出文化内涵,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型小镇。比如:沁河流域古堡小镇、大阳民俗旅游古镇、珏山文创小镇等。
休闲养生小镇: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旅游功能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可以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小镇。比如丹河慢生活小镇,蟒河氧吧小镇、陵川王莽岭健康小镇、沁水下川养生小镇等。
生态农业旅游小镇: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田园景观优美、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品牌优势显着、信息化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镇,按照“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培育创建一批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互联网小镇。比如城区司徒民俗文化小镇,阳城次营、寺头蚕桑文化小镇等。
四、晋城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创新理念,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意义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培育创建特色小镇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的理念和战略意义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县两级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推进办法,大部分特色小镇处于前期谋划和打基础阶段,开工建设的项目屈指可数,建设成效仍不明显,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我们必须创新理念,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建设在创新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紧抓机遇、高度重视、趁势而上。市县两级要抓紧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尽快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我来建”。
(二)要注重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布局全市特色小镇建设
要创新规划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全域规划,合理确定小镇建设规模和功能定位,切实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过程,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我市典型特征的特色小镇整体格局和风貌。
要注重各种规划的衔接,以“多规合一”的思路谋划本地区特色小镇布局和重大项目安排。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确保特色小镇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统筹衔接,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使全市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与全市空间规划布局相对接,实现以规划“定空间、定产业、定项目”。
(三)要明确功能定位、突出产业特色,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小镇
要立足我市自身条件,突出区域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当地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同时,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聚集,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要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基层探索的积极性,研究制定“一镇一策”,构筑特色领域的政策高地,吸引相关企业进入,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到小镇来创业创新。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更好的配套协作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四)要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优先,打造优美宜居的特色小镇
要建构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科学决策机制,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杜绝高污染、高投入、高耗能产业产品。着力聚焦七大新兴产业,打造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和完善传统优势产业,从粗放式、外延式转向集约式、内涵式,积极采用现代工艺技术,锻造现代工匠精神,提升品质和品位,以实现产品的创新升级。
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上,要着重突出生态、绿色、节能主题,实施低冲击式、“嵌入型”的开发建设模式,利用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条件,充分发挥人文、环境特色和优势,用新材料、新技术打造低碳、舒适、宜居的空间环境。要避免“立竿见影”的惯性思维,防止追求短期政绩和“面子工程”的现象。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生态宜居,富有晋城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特色小镇。
(五)要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有力展开
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联动和协调,合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有力开展。加强用地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优先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对于建设特色小镇的用地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建成后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财政返还和奖补。整合优化政策资源,在配套设施建设、金融扶持、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对特色小镇给予政策支持。
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每个特色小镇都作为一个小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允许小镇根据发展需求先行先试,鼓励各地创新特色小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在政策供给上做“加法”,在审批管理上做“减法”。创新招商机制和运作机制,通过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打造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高端产业项目和人才的招引力度。改革创新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入各类基金以及运用PPP等建设模式,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开发最大合力。
(课题组成员:李 海 张红娟
韦 波 赵 欢
执 笔 人:赵 欢)